法制与维权网站欢迎您!
站内搜索:
  
   
时事动态
欧美多国突现猴痘病例,与G7一演习时间重合,美媒:很有意思
来源: | 作者:法制与维权 | 发布时间: 2022-05-23 | 3779 次浏览 | 分享到:

(据环球时报综合消息)在过去一周,一种很少在非洲以外发现的罕见疾病猴痘,同时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的十多个国家出现,引发各方高度警惕。让专家担忧的是,除了5月7日英国首先报告的确诊病例外,其他绝大多数病例并没有猴痘流行地区的相关旅行史,而这和猴痘病毒的传统传播模式不符。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的情况下,猴痘在多地的暴发也引发一些民众担心。这种病毒是否已经发生变异,从而更具传染性,进而预示着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另一场疫情大流行?《环球时报》对事件进行了梳理,并邀请专家进行解读。

欧美现病例,与G7演习相关吗?

“几乎一夜之间就在多国出现。”当地时间21日,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这样形容近期多国出现猴痘病例的现象。路透社报道称,22日,奥地利报告该国首例疑似病例。此前一天,以色列和瑞士首次发现猴痘病例。20日,法国、比利时和德国报告了它们的第一例猴痘病例。截至22日,已有13个非猴痘流行国家向世卫组织报告了92例确诊病例和29例疑似病例,遍及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21日,世卫组织称,现有信息显示,与有症状的病例发生密切身体接触的人群中正在发生人际传播。世卫组织欧洲区域负责人克吕热20日警告说,随着猴痘病毒在欧洲的蔓延以及夏季人们聚会的增多,未来几个月,该病毒的传播速度可能会加快。

猴痘病毒并不是一种人类完全未知的病毒。尼日利亚病毒学教授托莫里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958年,猴痘病毒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被发现,还因此被命名为“猴痘”。第一例人类病例是1970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即刚果(金)发现的,感染者是一名9岁的男孩。

托莫里说,猴痘病毒的动物宿主主要包括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上世纪70年代,尼日利亚也出现猴痘病例,不过人数较少。世卫组织资料显示,自2017年以来,尼日利亚猴痘疫情出现较大暴发,报告了500多例疑似病例,其中200多例最后确诊。

不过,猴痘很少在非洲以外地区出现。英国《自然》杂志20日报道称,仅在过去一周,在非洲以外发现的病例数已经超过1970年以来在非洲以外地区发现的累计病例数,而且患者人数肯定还会增加,这引起了科学家们的警惕。平均而言,非洲每年会出现几千例病例,通常在非洲大陆的西部和中部地区。一般情况下,非洲以外病例或者曾前往非洲,或者与非洲旅行者产生联系,或者和输入本国的受感染动物有关。

此次猴痘在多国出现,一个令专家困惑的现象是,除了英国报告的前两例病例外,其他大多数病例并没有非洲旅行史。BBC21日称,英国最初发现的两名感染者到过尼日利亚,第三名感染者是一名医护人员,他从此前确诊病例处感染了猴痘病毒。不过,之后英国的数例病例并没有已知的相互联系,或是非洲旅行史。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这表明猴痘病毒或许已经开始在人与人之间隐匿传播。从感染病毒到出现病症的时间很长,从5天到21天不等。

另一个令人困惑的现象是,几乎所有已确诊病例都是20-50岁的男性,而且其中许多人是同性恋、双性恋以及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男人(GBMSM)。猴痘病毒的感染途径包括被感染动物咬伤、直接接触有病动物的伤口等。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猴痘病毒要人传人,需要密切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或病变皮肤等。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流行病学家里莫因对《自然》杂志表示,虽然猴痘不被认为是一种性传播疾病,但性活动肯定构成了密切接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全球生物安全教授麦金太尔认为,对于此次猴痘在GBMSM人群中蔓延,最有可能的解释是,猴痘病毒碰巧被传入一个GBMSM群体,之后在该群体中持续传播。

此外,这次猴痘的暴发时间点特殊,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NBC称,目前媒体对于猴痘的报道与大家在2020年年初听到的情况相似,这令人担忧。据《大西洋月刊》报道,美国埃默里大学医生泰坦吉说,由于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美国灾难性地低估了疫情,因此许多美国人对猴痘的暴发非常担忧,条件反射般地不相信官方声明。

还有美国保守主义媒体《迈阿密标准报》网站将猴痘在多国的暴发,和七国集团(G7)卫生部长19日宣布的一场演习联系在一起。G7国家将模拟如果被豹子咬了出现“豹痘”大流行,各国应如何应对。该网站认为两件事情发生的时间点巧合,“很有意思”。《迈阿密标准报》网站还对拜登政府在美国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后,就立即斥资近3亿美元购买1300万剂可以预防猴痘和天花的疫苗提出疑问,怀疑拜登政府和药企有勾连。文章称,天花早已在1980年就被消灭了,但今年5月19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了天花治疗药物TPOXX的静脉注射配方产品。TPOXX的研发公司SIGA科技公司曾和辉瑞旗下一家公司签署合同,共同推广TPOXX。

病毒是否已经变异?

有专家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正痘病毒属,与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是“近亲”。世卫组织的公开资料显示,猴痘病毒的毒性比天花病毒要弱不少。这种病毒又细分为刚果盆地分支和西非分支两种,其中刚果盆地分支的毒性更强,致死率为10%,而西非分支的致死率为1%。美国《大西洋月刊》强调,即使是1%的致死率,也是该病毒在贫困农村人口中的数据。“在资源不那么紧张的情况下,感染猴痘病毒的病例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

据《自然》杂志报道,5月19日,葡萄牙研究人员上传了该国所发现猴痘病毒的基因组测序初步数据。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葡萄牙出现的猴痘病毒主要与西非分支有关。但是葡萄牙所出现的毒株与西非分支究竟有多大不同,以及在不同国家出现的病毒毒株是否相互关联,仍然不清楚,需要获得进一步的数据才能进行判断,而这需要数周时间。

BBC称,英国英格兰公共卫生局国家传染服务中心副主任尼克·芬表示,猴痘病毒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大西洋月刊》也表示,目前,猴痘病毒的R0值(从一个感染者那里感染这种疾病的平均人数)低于1,这意味着猴痘疫情的暴发会自然消失。然而,近些年也有不少学术界的研究发现,猴痘病毒的传染性正在不断增强。

据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网站5月18日报道,有美国专家研究发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猴痘病毒的传播能力已增强十多倍,其中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每次在人群中引发疫情时,病毒都会进化,使自己更加适应在人群中进行传播;二、由于人类在上世纪80年代通过大规模疫苗接种成功“清除”了极为危险的天花病毒,导致之后大多数人不再接种对猴痘病毒同样有效的天花疫苗,给了这种病毒传播的机会。早在2019年,一位尼日利亚病毒学家就撰文指出,猴痘病毒在尼日利亚持续数年的传播说明,这种病毒已经不再是先前人们以为的那种“罕见”的、人传人能力“有限”的病毒了,而是正在成为继天花病毒之后“将在人类中流行的一种重要的痘病毒”。

不过此次在多国出现的猴痘病毒是否已经变异,以及目前各国出现的病毒是否源于同一毒株等问题,需要对病毒进行进一步基因测序之后才能知道。《自然》杂志强调,猴痘病毒是一种DNA(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相较于新冠病毒等RNA(核糖核酸)病毒(这种病毒的变异毒株通常可以“突破”因接种疫苗或此前感染过该病毒而获得的免疫力),DNA病毒更擅长自我检测和修复突变,这意味着猴痘病毒不太可能在突然之间变成易于在人类中传播的病毒。

它会流行起来吗?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世界各国持续。在这种背景下,很多民众担心,猴痘在多国的暴发,是否意味着这会带来另一场疫情大流行。

《大西洋月刊》援引专家的话报道称,可以明确的是,猴痘病毒不是新冠病毒,有着完全不同的特点。新冠病毒刚开始出现的时候,人们一点也不熟悉它,但猴痘则是一个已知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麦科勒姆表示,现有研究发现,猴痘不会轻易地传播,也不会通过空气远距离传播。

“当然,我们之前也听说过这些话”,据《大西洋月刊》报道,2020年年初,许多专家声称,新冠病毒只会通过被污染物表面或飞沫传播。现在人们则发现,新冠病毒可以通过更加细小的、可以传播更远的气溶胶传播。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在猴痘问题上,这一历史会重演。2021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猴痘病毒可以在气溶胶中存活几天时间,但这是在实验室环境下。

托莫里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人们不用对猴痘病毒太过担心,因为通常在采取一定措施后,这种病毒不会像新冠病毒传染得那么迅速,可以得到控制。除此之外,与可以无症状传播的新冠病毒不同,猴痘病毒传播时很容易被发现,因为感染者会出现皮肤病变。

据BBC报道,猴痘的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疼、肿胀、背疼、肌肉酸痛和全身无力。开始发烧后,就会出现皮疹,往往先从面部开始,然后蔓延到身体其他部分,最常见的是在手掌和足底。皮疹可能会非常痒,在最终结痂脱落之前会发生不同变化。皮肤破损可能会导致疤痕。感染会持续14到21天,通常会自行消失。

各国对猴痘并不是无能为力。作为应对生物恐怖主义的预防措施,美国等国储备了天花疫苗。还有一种抗病毒疗法能够治疗猴痘。不过有专家表示,卫生保健工作者最有可能会使用一种被称为“包围性疫苗接种”(ring vaccination)的方法来遏制猴痘病毒的传播。这种方法指的是为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接种疫苗,以切断传播途径。麦科勒姆表示,根据到目前为止她所看到的数据,现在应对猴痘疫情可能不需要采取“包围性疫苗接种”以外的控制策略,“即使在每天出现确诊病例的地区,它仍然是一种相对罕见的感染(病)”。

不过,托莫里等专家也提醒,这并不意味着人们能轻率地对待猴痘。泰坦吉强调,人们有关猴痘的了解来自于截至2018年的1500例有记录在案的病例,“我见到许多人撰写论文,好像我们对于猴痘的了解都是确定无疑的,但事实上,它仍然是一种罕见的动物传人疾病。因此,我依然保持谨慎态度。如果我们能够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吸取教训,那(其中之一)就是要保持谦恭的心态”。

(环球时报驻西班牙、尼日利亚特派记者:姜 波、姜 宣   环球时报记者:高 雷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晓雄 )


相关报道:

关于猴痘病毒的九件事:席卷12个国家,症状与天花患者非常相似

【一、本次猴痘疫情现状】

截至 5 月 21 日 13:00,世卫组织三个地区的 12 个非猴痘病毒流行的成员国向世卫组织报告了92例实验室确诊病例,以及28例正在调查的猴痘疑似病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相关的死亡报告。

(根据WHO,猴痘原本流行国家有:贝宁、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加蓬、加纳(仅在动物中发现)、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刚果共和国、塞拉利昂和南苏丹。)

图:2022年5月13日至21日13时,非猴痘病毒流行国家的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的地理分布。

【二、猴痘历史】

猴痘病毒于 1958 年首次发现,人类感染猴痘是在1970年刚果的一名9岁男孩身上首次发现,此后大多数猴痘病例发生在刚果、中非和西非,并且逐渐增多。自1970年以来,11个非洲国家报告了人类猴痘病例。1996-1997年,刚果民主共和国的一次暴发中病死率较低,但发病率高于往常,主要是由于水痘和猴痘同时爆发。2017年以来,尼日利亚爆发了较大规模猴痘疫情,共报告疑似病例500余例,确诊病例200余例,病死率约3%,目前仍不断有新增。2003年,首次非洲外的猴痘疫情爆发于美国,主要与进口自加纳的宠物土拨鼠受到感染有关,该次疫情共造成70多例猴痘病例。2018年至2022年,发生过多例从尼日利亚到其他国家的游客感染猴痘的病例,涉及以色列、英国、新加坡、美国等。

【三、猴痘病毒基本特点】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能够在动物和人类之间传播,在人类之间也可以进行二次传播。其动物宿主包括一系列啮齿动物,如松鼠、冈比亚袋鼠、睡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猴痘病毒是一种包膜双链DNA病毒,呈长方形,可在非洲绿猴肾细胞中培养生长,导致细胞病变,属痘病毒科的正痘病毒属,抵抗乙醚,对干燥有较强抵抗力,但易被氯仿、甲醇和福尔马林灭活。56°C加热30分钟,也易使其灭活。

猴痘病毒共有两个不同的遗传进化分支——中非分支和西非分支。其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死率约为10.6%,并被认为更具传染性。自1980年消灭天花以及随后人类停止接种天花疫苗,猴痘已成为公共卫生中最重要的正痘病毒。

【四、猴痘病毒的致病性】

猴痘导致的症状与天花患者的症状非常相似,但没有天花严重。猴痘的潜伏期通常为6-13天,也可能为5-21天。

猴痘病毒感染主要分为两个时期:

侵袭期(持续0-5天),主要症状为发热、剧烈头痛、淋巴结肿大、背痛、肌肉酸痛和虚弱;

皮肤发疹期,通常在发烧后1-3天内开始出现皮疹,集中于面部和四肢。影响面部(95% )、手掌和脚底(75%)、口腔粘膜(70% )、生殖器(30%)和结膜(20%)。皮疹从斑块依次演变为丘疹、水疱、脓疱、结痂后脱落。发生病变的位置从几个到几千个不等,严重时病变位置会合并导致大块皮肤脱落。这些皮疹通常非常疼痛。出现皮疹时,患者具有传染性。

猴痘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意味着无需治疗,患者会自己痊愈。然而,根据病毒的暴露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和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严重患者也可能死亡。目前主要流行的两种猴痘病毒中,西非分支病死率约为3.6%;中非分支历史上引起的疾病更严重,病死率约为10.6%。近日在欧洲发现的猴痘患者的病毒为西非病毒株。症状持续2-4周。重症病例在儿童中更常见,疾病严重程度与病毒暴露程度、患者健康状况和并发症性质有关。基于毒株的差异,在普通人群中病死率为0%至11%。

【五、猴痘病毒的传染性】

猴痘传染性相对较弱,远逊于天花病毒,主要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皮肤或黏膜伤口,食用未煮熟的感染动物也有可能造成感染风险。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接触呼吸道分泌物、感染者的皮肤损伤或被污染的物体,通过飞沫呼吸道颗粒传播通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面对面接触。此外,猴痘病毒还能够通过胎盘从母亲传给胎儿。当前尚不清楚猴痘是否存在性传播途径,仍有待更多研究证实。

【六、猴痘病毒的预防】

美国CDC的官网指出,常见的家用消毒剂可以杀死猴痘病毒。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病毒的动物,另外,接触已感染的人或动物后,应以肥皂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照顾患者时也建议穿上防护装备。应避免食用或处理野生动物或野味。建议不要到发生猴痘病毒感染的地区旅行。

预防性疫苗:

天花疫苗:据WHO报道,观察性研究表明接种天花疫苗在预防猴痘方面的有效性约为85%,之前接种过天花疫苗可能会降低猴痘病毒感染导致的病情严重程度。目前,国家安排国药中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每年生产若干数量的“天坛株”天花疫苗作为储备。

JYNNEOS:由于正痘病毒免疫反应能够提供交叉保护,因此主要基于牛痘病毒设计天花和猴痘疫苗。2019年,一种改良减毒非复制型牛痘病毒(安卡拉毒株)疫苗JYNNEOS(又名Imvamune或Imvanex)被批准用于预防猴痘。该疫苗由丹麦Bavarian Nordic公司研发,两剂次接种,除了在接触病毒前接种用于预防之外,在暴露后接种也有可能有助于预防疾病或减轻其严重程度。美国CDC建议在接触病毒4天内接种以预防发病,在接触后4-14天内接种有可能减轻疾病症状。

【七、猴痘病毒感染的筛查】

实验室检查:可以通过PCR技术,从猴痘患者皮损标本中检测出猴痘基因组片段,为临床快速提供实验室诊断的依据;也可通过电镜或培养,从皮损标本中分离出猴天花病毒。此外,荧光抗体法和放射免疫法可从感染者血清中检出猴天花病毒抗体,但一般仅用于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疾控中心病毒病研究所多年前已将猴痘病毒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应该很快就会设计出PCR诊断试剂。

试剂盒:上市公司中,之江生物公司的猴痘病毒核酸测定试剂盒(荧光PCR法)目前国内外有小批量订单,硕世生物的猴痘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用于疾控及科研用途,东方生物、圣湘生物、达安基因有相关的技术储备,东方生物正在研发猴痘核酸试剂。俄罗斯“矢量”病毒学与生物技术国家科学中心(下称“矢量”中心)科研人员研制出了一种自动操作的检测试剂盒(下称检测盒),可用于检测包括猴痘病毒在内的正痘病毒。针对该检测盒的实验室测试已顺利完成。

【八、猴痘病毒感染的治疗】

1. Tecovirimat(特考韦瑞)

特考韦瑞是首款获批治疗天花的新药。Tecovirimat为广谱包膜蛋白抑制剂,对全部正痘类病毒表现出良好的抗病毒活性,包括天花病毒、猴痘病毒等。Tecovirimat由Siga Technologies研发,2010年被FDA授予治疗痘病毒感染的孤儿药资格,并于2018年获批上市,用于治疗成人和体质量至少13kg的儿童患者的天花病,商品名为Tpoxx。2022年1月,EMA批准Tecovirimat上市,用于治疗天花、猴痘、牛痘。Tecovirimat已经被用于同情性治疗少量猴痘、牛痘患者,表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该药的抗病毒机制为通过与病毒基因结合,阻止病毒从细胞内释放。2022年5月19日,FDA批准了TPOXX(tecovirimat)的静脉注射剂,用于无法吞咽胶囊的患者。

2. 广谱抗DNA病毒药物可能是潜在的药物:

Acyclovir(阿昔洛韦),是人工合成的无环鸟苷类似物,抗病毒谱较窄,为抗DNA病毒药。Valacyclovir(伐昔洛韦)为Acyclovir的前体药物,在体内水解成aciclovir而发挥作用,因此二者作用及适应证均相同。更昔洛韦(ganciclovir)与Aciclovir活性相似。与Acyclovir相类似的药物还有泛昔洛韦(famciclovir)和喷昔洛韦(penciclovir)。

Idoxuridine(碘苷)是一种脱氧碘化尿嘧啶核苷。可抑制DNA复制用。

Vidarabine(阿糖腺苷)为人工合成的嘌呤核苷类衍生物,在细胞内转变为具有活性的三磷酸vidarabine,抑制病毒的DNA多聚酶而干扰DNA合成。其静滴用途现大多已被静滴acyclovir所取代。

Lamivudine(拉米夫定)为胸苷类似物,具有抑制HBV DNA多聚酶作用。药物经过被动扩散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酶类作用下转化为三磷酸型,进而竞争性抑制HBV DNA多聚酶,并引起DNA链延长反应终止。对人类α和δDNA多聚酶亲和力很低,对β型中等,对γ型较高。

此外,西多福韦(cidofovir)和布林西多福韦(Brincidofovir)在体外和实验模型中具有抗猴痘病毒活性,布林西多福韦与2021年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天花,但尚未进行猴痘的临床试验或者用于猴痘局部流行区域的病例治疗。

3. 生物制剂

Interferon(干扰素)为一类强有力的细胞因子,具有抗病毒、免疫调节和抗增生作用。

Thymosinα1(胸腺肽α1)为一组免疫活性肽,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并调节其功能。临床用于慢性肝炎、艾滋病、其他病毒性感染和肿瘤的治疗或辅助治疗。

【九、WHO对猴痘病毒的风险评估】

地方病猴痘通常在地理上限于西非和中非。在多个国家发现没有任何到流行地区旅行史的猴痘确诊和疑似病例是非典型的,因此,迫切需要提高对猴痘的认识,并开展全面的病例发现和隔离(提供支持性护理),接触者追踪和支持性护理以限制进一步传播。

天花疫苗的交叉保护免疫将仅限于老年人,因为全世界40岁或50岁以下的人口不再受益于以前的天花疫苗接种规划提供的保护。生活在非流行国家的年轻人对猴痘几乎没有免疫力,因为该病毒在那里没有出现。

历史上,天花疫苗已被证明对猴痘具有保护作用。虽然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批准了用于猴痘的一种疫苗(MVA-BN)和一种特定治疗方法(tecovirimat),但这些对策尚未广泛可用。

根据目前可获得的信息,病例主要(但不完全)是在寻求初级保健和性健康诊所治疗的男男性行为者中发现的。迄今没有死亡报告。然而,由于监测受到限制,目前尚不清楚当地传播的程度。极有可能在包括其他人口群体在内的其他人群中发现具有不明传播链的进一步病例。由于世卫组织若干区域的若干国家报告了猴痘病例,其他国家很可能也会报告。

情况正在演变,世卫组织预计,随着在非流行国家扩大监测,将会发现更多猴痘病例。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死亡病例。立即行动的重点是向猴痘感染风险最大的人提供准确信息,阻止进一步传播并保护第一线工作人员。(作者:国金医药王班,王维肖)



编辑:汪锦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