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安徽宿州市埇桥区蒿沟镇,一名女演员在表演空中节目时意外坠落,经抢救无效死亡,目前后续相关工作正在进行中(极目新闻此前报道)。
有民间杂技演员向极目新闻记者介绍,杂技演员一直都是非常苦累的职业,风险也非常高,但月薪不过数千元。近几年来,不少民间杂技团体解散,演员纷纷另谋出路,有人去酒吧表演,有人改行卖炸串。
另有大型杂技团体负责人称,如今的杂技演出市场正在慢慢恢复正常,期待这种高技术的演出行业能够恢复如初。
64岁女演员不想让孙子再干杂技
安徽宿州埇桥区嵩沟镇的黄阿姨今年已经64岁,因为年纪和身体问题,她与老伴现在已经不干杂技表演,回农村务农了。
黄阿姨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杂技表演,她年轻时各地赶场是风餐露宿、颠沛流离,落下了一身病根。
黄阿姨育有两子一女,自己经历过杂技的磨难,她不想孩子也吃这碗饭。然而,随着孩子年龄增大,耳濡目染,演出看多了就想跟着学。“他们10岁就在附近省份的杂技学校学习了。”黄阿姨介绍,河南、河北、山东等地都有杂技学校,在学校学个两三年,就能出来演。
黄阿姨的两个儿子和儿媳都一直在表演高空杂技项目。黄阿姨说,高空杂技都是夫妻搭档比较多,“也有临时搭台的,这种大多都对自己有自信,也心存侥幸。”
官方通报女杂技演员坠亡事件(图源:网络)
关于收入,黄阿姨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根据承包方的要求,一般会有时长三天、五天或者半个月的演出,三五天的演出也就能挣个两千块,还要刨去转场赶路用掉的时间,“收入正常能够养家糊口,也没能高多少。”
了解到这次嵩沟镇的表演事故后,黄阿姨说挺吓人的,“看着都很后怕。”黄阿姨还介绍,他们此前在外演出表演高空杂技时,都会在下方站一个人,如果表演失误演员掉下来了,下面的人帮着推一把,能够减轻冲击力。
黄阿姨还告诉极目新闻记者,此次表演的事发地宿州埇桥是杂技之乡,当地出了很多杂技演员,因为这一行门槛低,曾经有不少家庭会送孩子去学杂技。近年来,因为安全等因素,当地学杂技的孩子也越来越少了,“年轻人现在都选择外出打工了。”
杂技吃的是青春饭,过了50岁只能转行或者回家种地,由于国家对相关行业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这个行当也在慢慢萎缩。不少杂技演员都改行,有的出去打工,有的回家务农。黄阿姨也不打算让孙子继续吃这碗饭了,“送出去打工去。”
杂技演员张先生夫妇
走钢丝二十年终转行卖炸串
林闻(化名)从事杂技表演二十余年,他表演的项目主要是走钢丝。
10岁那年,他因家庭贫困,被父母送到学校学习杂技,13岁就开始上台表演。林闻说,杂技都是从小练习,所以练杂技的人普遍学历都不是很高,家里条件较差。
“我们小时候家里吃顿肉都跟过年似的。”林闻说,到了杂技学校生活也非常艰苦,直到练了几年换了一所学校过后,才慢慢有肉吃。那个时候,他每天的事情就是练功、演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一天都不能停下,完全没有时间学习文化课。
出来演出多年后,林闻组建了一个三五人的小团队,在全国跑演出。二十年来,他们跑遍了全国的省会城市,还曾出国演过两场,也登上央视演出过。林闻回忆,即使在他最忙的时候,一天可能要演三场以上,但那个时候的收入最高每月也就7000元左右。杂技表演只能让他勉强过日子,靠杂技想买车、买房是奢望。
林闻告诉记者,杂技要么经常不断地演出,如果没有演出,就得天天坚持练习,一旦有一段时间不练,可能就会生疏到无法完成演出。
宿州市女演员意外坠落前的演出现场(图源:网络)
三年来,杂技演出基本都暂停,很多杂技小团体解散。“我这三年基本是荒废的,没有演出,练习也没有坚持练下来。三年过去,就没办法再演了。”林闻说,很多小型的杂技团体解散后,杂技演员也都改行了。只有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型团体或官方团体撑了下来。
林闻也顺势离开了杂技行业,他认为自己35岁的年纪在杂技行业有些偏大了。另一原因,是因为杂技表演太奔波,每天全国各地跑,没有办法在家陪老婆孩子,林闻只有放弃。现在林闻定居在河北保定,卖炸串谋生,“既然杂技这条路走不通,那就得想办法换条路。”他说。
有杂技演员到酒吧表演
杂技表演往往跟马戏表演一起进行。极目新闻记者从宿州埇桥区及其它地区多个马戏团的老板了解到,最年几年受外部环境影响,众多马戏团已经无法接到节目,演员和老板都已经转行,大多数马戏团处于停业状态。
埇桥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做马戏表演的徐老板称,他之前的演员也都是临时凑的,只有十来个人。这几年来,他们完全接不到演出,他就转行在家乡开了个小店,养家糊口。
另有从事马戏表演的演员告诉记者,国家对动物表演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演员也面临很大舆论压力,众多因素让马戏行业和市场逐渐萎缩。
林闻告诉记者,作为民间的杂技演员,可能还会有一些其他出路。比如,有人到夜场酒吧表演,有的会月收入破万。不过,酒吧对演员的身材、长相等都会有高要求,而且演员的投资也会大一些,服装、道具等很多需要自己购买。
一家百余人规模的杂技演出团队成员姜超(化名)称,前几年,该团队一直在美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家演出,演出场次和收入都比较稳定。“团队的装备、设备,安全设施都是比较全的,我们还有专门的培训基地。”姜超称,经历中间几年的低潮后,现在团队的演出一直在慢慢恢复,目前已经在一些景区、游乐场都已经有固定演出项目。
十天前,林闻的炸串小摊正式开张,他也彻底跟杂技说再见。他的社交平台里,众多练习、演出杂技的视频,记录着那段生涯。离开行业多年,依然有不舍,他也希望杂技行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重获新生。(据极目新闻消息 作者: 詹钘 邓波)
新闻链接:
4月15日晚,安徽宿州埇桥区蒿沟镇发生一起杂技演员坠亡事件。据官方通报,表演高空杂技的女演员孙某某经抢救无效身亡。
杂技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以高难度的技巧和惊险刺激的表演吸引观众。然而,与此同时,由于表演中的高风险和极端的物理挑战,杂技演员往往面临着极高的伤亡风险。从现场视频来看,女演员身上未系安全绳,底下也没有其他保护措施。
4月17日凌晨,“宿州埇桥发布”就此事件发布第二次通报称,区委、区政府已成立由公安、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相关涉事人员和单位正在接受调查。埇桥区将进一步深入调查,依据调查事实和责任认定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表演现场画面。图片来源/网络视频截图
无保护表演
4月15日晚,安徽宿州埇桥区的一处户外活动现场人头攒动。观众的目光聚焦在了舞台旁的一台起重机及舞台中央的两名杂技演员。这是一场高空表演,但意外来得很突然。
多段网络视频显示,表演一开始,一名男演员和一名女演员手抓吊环被,起重机将两位杂技演员吊到高空。绳索在空中做着圆周运动,数秒后,女演员就脱手并面朝地坠落,高度至少有十几米。
据悉,身亡女演员系1986年生人,两名演员为夫妻。据媒体报道,演出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表演前两口子闹脾气,女方没有系安全扣。但男演员随后否认了这一说法。
从现场画面来看,舞台地面也并没有设置保护措施。表演过程中,主持人曾表示,演员们无保护措施,“要玩就玩真的”。
4月17日晚,埇桥区委区政府调查组发布通报称,2023年4月15日晚,我区蒿沟镇发生一演出人员坠亡事件。事件发生后,区委、区政府已成立由公安、文旅等部门组成的调查组,相关涉事人员和单位正在接受调查。
经初步调查,演出活动主办方为宿州市尹居源种植家庭农场实际负责人尹某某,承办方为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女演员孙某某和其搭档张某某系夫妻关系,两人在表演高空节目中,孙某某坠落受伤,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通报表示,该事件的发生令人惋惜和痛心,调查组对逝者深表哀悼,对其亲属表示深切慰问。将进一步深入调查,依据调查事实和责任认定情况,依法依规进行处置。
从两名演员的社交平台账号内容来看,张某某和孙某某有着多次高空表演的经验。事发前,张某某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发布了这次演出的宣传视频,称这是个大型的演出,“演员比较多,阵容比较强大”。因为自己的账号无法直播,他让网友关注新账号“影子组合”。而该账号的头像正是孙某某。
从表演现场画面来看,孙某某坠落时,张某某伸出双脚希望夹住对方,但未果。据悉,两人育有两个孩子。
演出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报备手续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因马戏成名,“一提中国的马戏就是在埇桥”。资料显示,2007年9月27日上午,中国杂技家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命名授牌仪式,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被正式授予“中国马戏之乡”称号,成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县区。
安徽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协会2022年7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埇桥马戏艺术起源于明末清初,成形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时期。埇桥区拥有各类马戏团245家,从业人员一万多人,年演出纯收入两亿多元,其马戏演出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企查查平台显示,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成立于2018年1月30日,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杨亚西,经营范围包括文艺综合演出、婚庆礼仪服务、会议会展服务、舞台设备租赁等。认缴出资额500万元,实缴0元。该公司参保人数为0。
该公司短视频账号显示,公司在全国多地都曾开展业务,也与多名歌星艺人有合作,公司总监杨亚西还曾多次自己上台表演。
图片来源/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短视频账号截图
2021年3月,安徽亚西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曾因未经批准举办营业性演出,被亳州市文化旅游体育局罚款5万元。
图片来源/企查查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当地是因为举办文化节才有了这场演出。有媒体报道,该活动系村内企业联合某传媒公司共同举办。事发现场群众表示:“现场人很多,防护措施不到位,道路严重堵车,救护车不能及时到达现场。”
4月16日,蒿沟镇政府工作人员接受媒体采访时称,该演出活动并非政府部门举办,是个人以个人名义和演艺公司签的合同。“协议上好像是明确说了,如果出现任何安全事故的话,是由演艺公司来负责的。”
同日,媒体从宿州市文化和旅游局了解到,涉事演出是营业性演出,演出方有相关资质,但没有按照规定履行审批和报备的手续。执法部门已于4月15日晚在现场进行了处置,正在对案件进一步调查处理,后期会进一步依法依规处理。
把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
杂技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杂技演员也属于危险性较高的职业。多名杂技演员向中国新闻周刊介绍,类似此次的绸吊表演一般不系安全绳。
“像这种高空表演,不可能用所谓的安全绳,一是会影响演员技巧的发挥,行动受到限制。二是观众视觉也会受到影响。对于我们演员来说,专业性很重要,就算别人给我们挂锁扣可能我们都会拒绝,因为潜意识里面我们是专业的,不需要措施,我们有实力,而至于地面上放气垫保护,也是一样的道理。”高空杂技演员刘七(化名)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演员在空中也可以说话,观众看不见也听不见,搭档双方可以全程交流,比如对接好接下来的动作,如果突发状况也可以喊停,双人演出讲究的是配合。”刘七介绍称。
有着近20年杂技表演经验的李维(化名)也持类似的看法,“地上拉网也不现实,演员需要在地上走”。
李维分析称,从视频来看,两名演员似乎正在做一个“勾脖”的动作,女演员放开绸子,双手绕在男演员脖子上,而这个动作是绸吊中最容易摔下来的,“相对来说,绸吊这个节目只要绸子绕在手上,掉下来的概率很小”。
“进行这个动作有一个重要的前提,要在起重机停止上升时开始进行,上升途中进行就很危险”,李维还表示,视频中起重机起吊的高度、速度,一般的表演中也不常见。
李维介绍,以他们日常的表演为例,演员一般会被吊升到剧场的一半高度,也就是六米到八米,这个高度掉下来最多就是摔伤,并且掉下来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起重机的上升速度太快,我都是用升降机,演出场合也是剧场或者马戏大棚这些可以安装设备的地方,再就是绗架的安装。”她表示,一些正规的演出单位,还会查演员的演员证及保险等。
刘七也曾试过在十几米的高空中表演节目,她体验过那种高度的失重感。她介绍称,商业演出的高度一般都会高一些,但通常也是自己说了算,“这种演出什么时候升降必须提前沟通好,包括高度”。
在李维看来,不同的杂技节目有不同的卖点,比如有的以美为主,有的则以惊险刺激为主,“这两名演员挺拼的,从他们平时演出升的高度也能看出来”。
今年1月,安徽蚌埠人张俊(化名)也在自己的村子里观赏过张某某和孙某某的表演,“当时情况就跟视频里差不多,没有做任何安全措施,旁边是高压线,用吊机把人吊起来”。
“我们看的都是提心吊胆的,吊了有差不多两层楼高”,张俊给中国新闻周刊传来的视频显示,该次表演甚至没有正式的舞台,底下就是水泥路面。
张俊回忆称,当时村里有小孩过生日,请了杂技团来表演,总共花了大概20万元。张某某和孙某某在空中表演了好几个动作,有双人的,也有单人的,大概有二十多分钟。尽管是大冬天,下来时,两人身上都出了汗,看起来很累的样子。
“高空杂技就是很危险的,只能有一万不能有万一,而且演员的状态也要好”,刘七认为,估计在这件事发生之后,行业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敢用这种演出。
4月17日下午,中国杂技家协会公众号发布文章,呼吁正视演出安全,维护杂技工作者合法权益。
其中提到,“惊、险、奇、难”是杂技固有的特色,中国杂技历来重视演出安全,做足安全措施,才能公开演出。今年以来,随着演出市场日益复苏,杂技从业者更应周全地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更应加强杂技演员的恢复性、系统性训练,把杂技工作者的生命安全始终放在第一位。
“在此,我们郑重呼吁全国各杂技团体、演出组织方自觉维护杂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粗制滥造、急功近利的杂技演出,反对以损害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为代价谋求自身利益,全面关注及检视杂技演出所有台前幕后人员的安全问题,以免重蹈覆辙。”(据中国新闻周刊消息 作者:陈威敬)
编辑:汪锦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