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光明网消息 记者:孙满桃)3月9日上午,最高法举办2021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系列解读全媒体直播访谈第二场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贵祥在线解读工作报告,详解了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弘扬“言而有信”,严惩各种欺诈行为,以司法引导、促进诚信社会建设的工作情况。
报告指出,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执行职能作用,弘扬“言而有信”“有约必践”,保护“货真价实”,严惩各种欺诈行为,以司法引导、促进诚信社会建设。
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纠纷时,判令违约者承担违约责任,判令欺诈者承担赔偿责任,甚至对制售假冒伪劣欺诈消费者的行为判令承担惩罚性赔偿等都是对守信者的司法保护。
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剑指逃避执行、规避执行、抗拒执行等失信行为,确保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及时兑现。从刑事的角度而言,人民法院严厉打击电信诈骗、网络诈骗、证券市场欺诈等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扰乱正常市场秩序的行为。
此外,人民法院还针对民事诉讼中的虚假诉讼行为加大惩治力度。民事司法、行政司法、刑事司法形成合力,多维度地引导童叟无欺的社会风尚,营造诚实信用的市场环境,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一些失信被执行人对生效判决不仅不主动履行,还想方设法规避执行。刘贵祥指出,人民法院针对各种执行失信行为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中国特色的执行制度、执行机制、执行模式。
他说,借助现代信息科技建立覆盖全国及所有财产形式,四级法院都能应用的查控系统,基本实现对被执行人财产的一网打尽,解决查人找物问题。建立有60多个部门参加的信用惩戒体系。通过联合信用惩戒,使失信被执行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此外,通过限制出境、司法拘留、追究拒执罪等强制措施,加大对严重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度,让失信者心有所戒,行有所敛,违有所惩。
截至2020年12月,全国共有751万名失信被执行人迫于信用惩戒压力自动履行了义务,生效法律文书的自动履行率逐年提高,执行难度总体趋缓。
在“基本解决执行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后,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将继续加大对刑事涉财产刑案件、行政案件的执行力度,如对渎职类犯罪案件的没收财产、罚金等财产刑执行,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财断血”,打掉涉黑涉恶势力犯罪的经济基础。咬定“切实解决执行难”这一目标不放松,不懈怠,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在实践中,确实存在执行不能的案件,比如僵尸企业,债务还不了,债务包袱又卸不掉,处于僵持状态。从法律上对这些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有解决的途径吗?
对此,刘贵祥表示,人民法院一直高度重视破产审判工作,充分发挥破产制度推动市场出清、优化资源配置,挽救困境企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依法妥善审理了青海盐湖股份、重庆力帆、天津物产等重大破产重整案件,破产审判服务保障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重大风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虚假诉讼时有发生,严重挑战诚信底线。针对虚假诉讼,人民法院有哪些举措? 刘贵祥表示,近年来,人民法院先后出台了多份文件,部署打击虚假诉讼。目前,最高人民法院正在研究制定防范和惩治虚假诉讼的司法解释,明确虚假诉讼的具体情形、处罚措施以及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同时,在审判执行工作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关联案件检索等手段,寻找虚假诉讼行为的规律,精准识别、精准打击。
编辑:汪锦梅